8月2日,省政府在沈陽召開全省民辦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工作會議,深入貫徹黨中央、國務院關于規范民辦教育發展的決策部署,認真落實省委、省政府工作要求,總結梳理我省民辦高校建設發展情況,安排部署下一階段重點工作任務。省委教育工委書記、副省長王明玉出席會議并講話。
會議指出,在黨和國家的正確領導和省委、省政府的支持規范下,我省民辦高校從無到有、辦學規模從小到大、辦學質量由弱到強,具備了向高質量發展邁進的堅實基礎。
會議強調,要深刻把握當前我省民辦高等教育面臨的新形勢、新要求,全面落實《民辦教育促進法》及其實施條例,落實省委、省政府工作部署,按照省委教育工委、省教育廳的有關要求,把推動民辦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,作為一項重要工作抓緊抓好。民辦高校舉辦者要重點落實“依法辦學”,民辦高校黨委書記要處理好黨建與學校治理的關系,民辦高校校長要全力抓好教育教學和行政管理,提升辦學活力,將民辦高校辦出特色,辦出水平,為建設教育強省做出新的更大貢獻。
我校黨委書記王小巍、校長姚恩全及投資方代表參加本次會議,姚恩全代表學校以《打造“三維立體”實踐教學環境 助力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提升》為題作交流發言。
學校自建校以來,尤其是2015年被確定為遼寧省首批10所全面向應用型轉變試點高校以來,致力于加大實踐教學條件建設,打造“三維立體”的實踐教學環境,努力培養富有家國情懷、具有財經特色、實踐能力較強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。
一是強化思政引領作用,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條件建設。
學校建成了展覽面積超過5000平方米的特色主題展館,包括“中國共產黨黨史館” “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館” “中國精神展示區” “思政虛擬仿真教學中心”以及融專業教育和中國傳統文化教育于一體的貨幣史主題展館。系統、豐富的圖片、影像、實物等展品資源為校內師生提供了生動的思政教學案例和真實體驗,提高了思政教育教學效果,同時也發揮社會教育作用,一年來,共接待企事業單位、大中小學等參觀訪問2萬余人次。
二是注重專業應用能力培養,加強專業教育實踐教學條件建設。
學校建成了建筑面積6千平方米的實踐教學中心,充分運用多媒體技術、虛擬仿真技術、網絡技術等先進實驗實訓教學手段,實現了教學、科研、培訓、學生競賽指導等功能的一體化。同時,重點建設跨境電商、區塊鏈金融應用創新平臺等多個虛擬仿真實驗中心,重點建設7000平方米的創新創業孵化基地,與企業合建創新創業實踐基地5個,成功孵化企業40家。目前,學校擁有各類專業實驗實訓室22個、基礎實驗室21個、語音室14個、校內實訓教學場所13個,研討型智慧教室14間,各類實驗實訓教學軟件60多套。
三是引導學生提高綜合素質,加強通識教育實踐條件建設。
學校建成了涵蓋中國文化、音樂、美術、舞蹈等教育內容的博雅國學空間、和樂工作室、和藝工作室、舞蹈演練室和大學生藝術中心等,傳承中華文化、提高人文素養、提升審美意識、陶冶高尚情操。尤其是為提高學生科學素養,實現文理交叉滲透,學校為經管類專業開設了物理類通識教育必修課,建設了由環境育人展區、物理探究實驗室和物理演示實驗室組成的多功能的科學體驗館,開展了108項演示性科學實驗,涉及力學、熱學、電磁學、光學、近現代物理學等多個領域。
實踐教學條件建設,為學生提供優良的實踐環境,促進了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提升,近年來我校學生獲得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、參加各類學科競賽獲獎的數量和質量等都有較大幅度的提升,也得到了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合格評估專家組的充分肯定。
今后,我們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,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,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,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主線,實施“內涵發展、融合發展、特色發展、開放發展”戰略,全面推進向應用型轉變發展,全面加強教育教學基本建設,加強“雙師雙能型”教師隊伍建設,全面提升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,為遼寧經濟社會發展貢獻力量,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。